摘要:
1月22日迎来农历癸卯兔年。兔这种长着长耳朵、三瓣嘴、短尾巴的可爱动物,早已被大家熟知,进入儿歌、神话等多种文艺作品。不过,生物学上的兔究竟指什么?鼠、兔是不是一家?古生物学者和科普专家带你“追兔寻源”,探索兔子的起源之谜。
远古发现追兔寻源之一:鼠兔原来是一家?
据新华社电 1月22日迎来农历癸卯兔年。兔这种长着长耳朵、三瓣嘴、短尾巴的可爱动物,早已被大家熟知,进入儿歌、神话等多种文艺作品。不过,生物学上的兔究竟指什么?鼠、兔是不是一家?古生物学者和科普专家带你“追兔寻源”,探索兔子的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群介绍,在生物学上,兔是哺乳动物纲兔形目所有动物的总称。这个类群有两个现生家族:兔科和鼠兔科。鼠兔科动物耳朵又短又圆,样子像老鼠,典型代表如伊犁鼠兔。兔科动物长着长耳朵,和大家印象中的兔子最为相符,典型代表有野兔、家养白兔等。
从生物形态学上看,兔形目动物都有两对上门牙:在前排一对大门牙的后侧还藏着一对小门牙。它们的上颌骨前部为类似窗格的很薄的骨头,或一个大空腔。在已有兔形目各类群的跟骨上,科学家还发现有斜向穿过的小孔。
在大家印象中,兔子和老鼠都需要不断啃啮食物来磨牙,因此很可能是“近亲”。在生物学上,现代生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早在18世纪就把兔、鼠一起列入啮型动物。但到20世纪初,又有古生物学者认为,兔和鼠在形态学、DNA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应该视为两个不同的进化支系。兔、鼠是否同根同源,就此成为20世纪动物学的一个争论焦点。
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著名古生物学者李传夔先生在安徽潜山发现了重要的动物头骨化石,为解决这一争议提供了关键证据。科研团队在同一地层中发现两种形态非常接近的远古动物,并分别将它们命名为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贺一鸣说,安徽模鼠兔和东方晓鼠生活在大约6200万年前,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接近兔形类、啮齿类的祖先。从形态上看,这两种动物除了门齿数量不同,其他特征都很接近。它们的发现,有力支撑了鼠兔同源的观点。
“古生物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兔子起源提供了更多证据。现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表明,鼠、兔两个大类一起从其他有胎盘类动物中分化出来,直到6500万年前才‘分道扬镳’,各自走向演化之路。”张兆群说。(记者王珏玢、金地)
追兔寻源之二:这些中华“明星兔”,都长什么样?
安徽模鼠兔复原图。 新华社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杨定华绘制)
新华社记者王珏玢、金地
新华社南京1月21日电 辞“虎”迎“兔”,行走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可爱的兔子装饰。“兔”有着漫长的演化历史,在中国大地上,也曾发现过很多重要的远古兔类化石。这些珍贵的“明星兔”是谁?它们长什么样?古生物学者和科普专家带您“追兔寻源”,一窥这些早期兔祖先的真容。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群、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陈部主管贺一鸣介绍,世界范围内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接近兔形类的动物,是在安徽潜山发现的安徽模鼠兔。这种动物生活在大约6200万年前,虽然名字中有“兔”,但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兔子。准确来说,算是与兔子亲缘最近的远古动物。从外形看,它的体型、样貌倒是和现在的老鼠更相似。与兔子一样,它长有两对上门牙;但它长着两对下门牙,这与只有一对下门牙的现代兔子不同。
严格意义上的兔子指的是兔形目动物。这一类别的化石代表,是2007年在我国内蒙古发现的远古道森兔。远古道森兔生活在约5300万年前,体型比安徽模鼠兔略大。最为关键的是,它已经具备了兔形目动物特有的关键形态特征:两对上门牙、一对下门牙、跟骨上存在小孔,是公认的目前已知最为原始且时代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到了3000多万年前,已经出现兔科动物,其中典型代表有在我国内蒙古发现的鄂尔多斯兔。这种兔子从体型、外观到解剖结构,都与现在的野兔非常接近。
关于兔子的演化,至今还有很多谜题未解。张兆群介绍,兔子家族早期演化的中心在亚洲,但是从大约2300万年前开始,兔科动物在亚洲悄然消失,演化中心转移到北美;直到大约800万年前,北美洲与欧亚大陆的白令路桥重新打开,兔科成员才重返欧亚大陆,并开始快速扩散。古人类演化过程中,也曾发现有野兔伴生。如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中,曾挖掘出大量野兔化石,兔子可能是古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3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甚至用兔子头骨制作装饰品。
“兔子为何在欧亚大陆消失了1000多万年,还有待新的研究来揭晓谜底。”张兆群说。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