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深切怀念林樾老师

摘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每次读清代袁牧这首《所见》,我就会想起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林樾。

■毛勇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每次读清代袁牧这首《所见》,我就会想起高二时的语文老师林樾。

林老师,新中国成立前毕业于中山大学,曾任化州县某中学校长。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倾情教学,建树颇丰,是全县有名的教师之一。

高二时,林老师担任我的语文课老师。他高高的个子,十分清瘦,脸上常常挂着微笑,给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感觉。他事业心强,备课认真,讲课投入,引古论今,深入浅出,层层展开,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尤其是古文讲得更是通俗易懂,十分精彩。时隔多年,他讲的《庖丁解牛》《商鞅变法》等课文,至今我仍印象殊深,记忆犹新。

使我永远难忘的是,两个班的百余本作文,林老师常常是利用中午、晚上或者星期六、星期天的时间,逐本认真批改,从作文的结构、特点到错别字、病句等都加以认真点评、纠正、还写上总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林老师乐此不疲,毫无怨言,更没有“偷工减料”。因此,每次作文簿发回来,大家都仔细地阅读,看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改,得益匪浅。更可喜的是,一些原来厌恶语文课、怕作文的同学被林老师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逐步爱上了语文课,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从读初中起,我就偏爱语文课,林老师从我的作文中看到了这个倾向与潜质。于是对我爱护有加,使我感动不已,进步很快。林老师经常拿我的作文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分析,要求大家向我学习,还多次表扬我求学严谨,刻苦用功,精神可嘉,这使我深受鼓舞,信心更强,劲头更足。课后,我是林老师宿舍的常客,他也很乐意给我开“小灶”。因此,我从他那里得到不少“真经”。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请教他生僻字时,他将普通话、广州话、本地话三种读音以及本义、引申义一一告诉我——简直就是一本活字典。我不仅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生字,还纠正了许多字的发音,例如“忐忑不安”“铿锵”“刚愎自用”“蚍蜉”“纨绔”等。高中毕业后,我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还出版了几部报告文学、散文集,这与林老师当年的悉心栽培分不开。遗憾的是,当我出版著作时,林老师已经与世长辞了,不然他定会喜笑颜开!

更令我们羡慕的是,林老师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打排球、拉二胡、下象棋等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回家约50公里,而且要转车,他往往是期末放假才回家,而我是内宿生,有时隔周才回家。周末,校园静悄悄,成了师生俩的“世界”,除了讨论学习问题外,林老师还教我拉二胡。可惜我缺乏这方面的天资,最终“学无所成”。他还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刻苦钻研中医,并达到一定的造诣。

上世纪90年代初,林樾老师年老去世。据说,走得很安详。我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师生情谊笃深。时至今日,他慈祥的面孔,崇高的敬业精神,高超的讲课水平,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林老师,您永远活在学生们的心中。我们深切地怀念您!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