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江河奔流哺育世代茂名人

摘要:

茂名市山区地形多褶皱,河川溪流密布,呈放射状。

小东江上游根子段。

小东江。

电白区林头镇共青河。

位于信宜黄华江上游的钱排镇双合村。

化州罗江凌江在合江镇汇合。

东方红精彩百里。

茂名网讯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茂名市山区地形多褶皱,河川溪流密布,呈放射状。茂名市分属鉴江和西江两个流域,横贯信宜中部的云开大山,成为鉴江和西江的分水岭。向北流属西江流域,后汇入珠江,属于珠江水系;向南流的即属纵贯全市的鉴江水系。此外,还有独流出海的儒垌河及沿海诸小河。

我市集雨面积50km2以上的河流有84条,河道总长2369km。其中集雨面积200km2以上有23条;集雨面积100km2至200km2之间的河流有22条;集雨面积50km2至100km2之间的河流有39条。鉴江、罗江、罗定江、黄华江、袂花江、小东江集雨面积在1000km2以上。

一、鉴江水系

鉴江:中国地方志丛书《茂名市志》及《信宜县志》(1979年版)记载,鉴江发源于东镇庄垌村樟埇坑。《茂名水利志》(1991年版)及广东省地方志丛书《茂名市志》记载,鉴江发源于信宜县东镇的虎豹坑。鉴江支流众多,构成叶脉状的鉴江水系,干流先向北后转南流经信宜、高州、化州三市,至湛江吴川市黄坡注入南海。

鉴江流域南临南海,北至信宜里五与黄华江分界,东至鸡笼山、鹅凰嶂与漠阳江、儒垌河相邻,西连桥头、谢仙嶂而与九洲江流域接壤。流域北部和东部为高山地区,东部鹅凰嶂(海拔1338米)为全流域最高峰,中下游沿岸为广阔的鉴江平原。干流上游河道比降较大,水流湍急,砂质河床。至大井与大井河汇合后,坡降逐渐平缓,至高州市区河道逐渐开阔,进入平原区河段。

鉴江干流全长231km,总落差220米,平均坡降0.398‰,市境内的干流长186km。流域总面积9464 km2,在市境内的流域面积8019 km2,约占全流域的85%,上游广西境内的集雨面积675km2,下游湛江吴川市集雨面积770km2,最大年输砂量达311万吨。

罗江:罗江是鉴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广西北流县的丫髻顶北麓、于高州市荷花镇长岐村进入广东省,而后于宝圩镇进入化州市,流经宝圩、那务、合江、江湖、林尘、官桥至化州城汇入鉴江,全长142km,流域集雨面积2629km2,广东省境内河长110km,集雨面积1826km2。河床平均坡降0.474‰。河床多为沙、卵石,平时河水清澈,每遇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则变为浑浊。罗江集雨面积100km2以上的支流有6条:平定水、播扬河、中垌河、官桥河、石湾河、清湖水。

建国初期,木帆船可从化州城上航至文楼,丰水期可达白梅,机船从化州城可至合江。1958年以后,由于沿江兴建拦河闸坝以及河床泥沙淤积等原因,丰水期机船也只能通至林尘。化州60多万亩的农田及100多万民众受益于长流不息的罗江的润泽,该河成为化州实至名归的母亲河。

罗江的走向是从北向南,从广西北流流至化州合江镇时与另一条陵江汇合,于是才有化州合江的得名。罗江在化州城与鉴江汇合后继续向南而流,从吴川梅菉注入南海。罗江在漫长的流程中浪涛翻卷,奔腾有势。尤其是雨季时,河水在拦河坝的出口轰然作响,似千军万马奔腾不息。罗江两岸是郁郁葱葱、绿色如缎的景致,宽阔的田畴与起伏的丘陵在罗江滋润中,一年四季生长着水稻、玉米、橘红、杨桃、番石榴、甘蔗、黄皮等。

袂花江:鉴江一级支流,中上游叫沙琅江,发源于电白区鹅凰嶂南,集雨面积2466km2,河长110km,其中茂名市境内集雨面积2238km2,干流河段长94km,干流平均坡降1.19‰。其主要支流有小东江、观珠河、黄岭河、大社河、庙背水、龙记河、郁头鹅河等。上游建有罗坑、黄沙等大中型水库。主干流经电白、茂南,在吴川瓦窑村汇合小东江后,于梅菉汇入鉴江。

袂花江上游属山区,地势陡峻。中游为狭长形冲积沃土,下游为平原,地势低洼。按照历史惯例,袂花圩以上的中、上游为沙琅江,属电白区地域;袂花圩以下的下游为袂花江,属茂南区。

沙琅江,江水清澈,河草丰美,两岸是辽阔的平原,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边。沙琅江是电白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电白大地。早在新石器时代,沙琅江畔已有人生息繁衍,沙琅镇路巷头村曾出土新石器年代的两件石锛。

袂花江沿岸遍布园田,旧时号称有9级车陂。车陂即是在江的上游筑陂拦水,利用水能推动水车,把水送上高处的竹筒,自流灌溉农田。在严重缺乏运输工具和公路难走的年代,袂花江是条黄金水道,鉴江下游的名优产品吴川砖瓦、湛江的洋货和沙琅江流域的农副土特产品在此集散,造就了袂花圩的商业繁荣,旧时的袂花江有不少疍家人。

曹江:鉴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高州市马贵镇鸡头兰逢岭,流经马贵、大坡、石坟、长坡、曹江等镇,至合叉汇人鉴江。全长100km,总落差870米,平均坡降2.76%。主要支流有新垌河和云炉河,流域面积874km2,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2105毫米,平均总量12亿米。

历史上,曹江是山区和平原之间航运、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隋唐时期,该河上游的长坡曾为县郡治所,如今这里还有冼太庙、旧城墙等文化古迹、遗址。

清咸丰六年(1856)的一次洪水,该河最高洪峰流量2450立方米/秒。1960曹江河口上20里建成石骨水库,控制集雨面积525km2,库容4.6亿立方米,削减了洪峰。1972年11月8日一次洪水,最大洪峰流量1600立方米/秒。

大井河:鉴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高州东北山区坳林坪西侧,流经古丁、深镇、大潮、东岸等,在大井圩边汇入鉴江。全长68km,集雨面积586km2,总落差1150米,平均坡降4.34%。流域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911毫米,平均年径流总量5.2亿立方米。

大井河流域大部份属山区,河流两岸山势陡峻,河床坡降大,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曾对发展农村小水电十分有利。1959年建成了良德水库,控制集雨面积497km2,占流域面积84%,有效库容5.932亿立方米。坝后电站装机2万千瓦。水库上游有大跳电站,装机2000千瓦,还有石山、良平等骨干电站。

小东江:又称梅江,是鉴江最大的二级支流,是袂花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高州官庄岭下,集雨面积1118km2,河长74km,干流坡降0.377‰,总落差163米。

小东江纵贯茂名市区及茂南区六个镇,到吴川瓦窑村汇入袂花江。上游属山区,地势较陡,一遇大雨,洪水就汹涌而下。中下游地质平坦,河道弯曲,河涌交错。

小东江从茂名市区穿城而过,将河西与河东分为两片而又连为一体。永久桥架通两岸,走过川流不息的车辆与行人。小东江默默流淌,在渔舟与采砂船的漂泊与穿梭中,水波不兴,一任黄昏与白昼在水面上留下粼粼波光。夜晚,两岸的灯火闪亮,映照着江堤上悠然散步的市民,辉映出温馨的光影。在两岸亲水的宽大平台上,热爱生活的人们早已在上面依水而舞,在音乐节拍中旋转,舒展与相拥。

陵江:鉴江二级支流,为罗江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信宜市高坡镇大河肚村的勾髻顶南麓,流经广西北流县,进入市境后,经高州木头塘、石板,化州宝墟、那务、合江等地,于合江圩边汇入罗江。全长78km,在茂名境内长47km,流域面积824km2,集雨面积384km2,河流坡降8.2%。沿江两岸地势较高,山洪易发易退。

陵江流域,耕地面积9.16万亩,其中水田8.09万亩。新中国成立后,在茂名境内陵江河段建梯级拦河坝3座、小型水库2座,解决流域内农田灌溉。中、下游沿岸兴建了堤防,可抵御五年一遇洪水。

二、珠江水系

黄华江:属珠江水系西江的二级支流,北流河一级支流,主流发源于信宜市大成镇大田顶,流经信宜市大成、白石、钱排、洪冠、怀乡、茶山、贵子、朱砂等乡镇,干流大成镇段又名大成河,白石镇段又名白石河,经朱砂镇流入广西。流域总面积2400km2,河长222km,在信宜境内河长103km,流域面积1326km2,平均坡降1.32‰,总落差811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000毫米。

黄华江流域内植被好,水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12万千瓦,水能集中在主流及支流钱排河上。黄华江流域支流众多,在市境内有钱排河、贵子河、沙底河、朱砂河等四条主要支流,集雨面积均在100km2以上。此外,集雨面积在100 km2以下的支流还有怀乡河、茶山河。罗定江:西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信宜市合水镇鸡笼山,流经信宜市合水、新宝2个镇,随后流入云浮市,于郁南县南江口汇入西江。罗定江全流域集雨面积4480km2,主河道河长202km,坡降0.829‰。其中在信宜市境内面积为749 km2,长度46km。集雨面积大于50km2的支流有直水河、石垌河、罗镜河、围底河。

三、沿海水系

儒垌河:干流发源于鹅凰嶂,中上游河段也称望夫河,向东流经电白望夫、马踏、岭门,在阳西县儒垌圩沙扒港出海。流域面积697km2,全长54公里,其中有28公里长的河段是电白与阳西的界河。在茂名境内,儒垌河流域集雨面积362km2,有耕地面积14.9万亩。较大的支流有龙湾河,集雨面积244km2。据白沙仔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为19.1立方米每秒。

沿海诸小河:独流出海的小河流有马店河、大桥河、麻岗河、旦场河、良田河等。马店河、大桥河、麻岗河、旦场河在电白境内,流域面积均不足100km2

,由北向南直入南海,洪水夹带大量的泥沙,在河口受潮水顶托而沉积,形成广阔的大沙田和滩涂。

此外,还有发源于化州新安,经湛江市五里山港入海的良田河。良田河全长38公里,流域面积319km2,在茂名境内长18公里,集雨面积100km2。

四、河流利用

内河运输:茂名内河运输始于何时,无从查考。1976年9月,化州石宁村出土6艘独木舟,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为东汉至魏晋之间制作。隋唐时期,鉴江及其支流北界河、窦江、东岸江、曹江、沙田河、罗江、陵江、中垌河、官桥河、小东江、公馆河、袂花江等均已通航,成为茂名货物进出的重要运输线。明代,茂名全域共有渡口31个。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市有内河港口3个,渡口70个。1988年全市有渡口68个。由于公路网逐步扩大,渡口逐步萎缩。20世纪末,茂名地区内河运输退出运输市场,仅化州罗江、电白沙琅江尚有少量的放竹排。

水力发电:1957年秋冬,兴建信宜县合水电站和化县下石滩水电站,各装机1台,容量分别为20千瓦和8千瓦。当年发电11万千瓦时。此后,茂名各地相继举办水电技术培训班,掀起办水电热潮。至1960年,茂名地区已建成小水电站47座,装机47台,容量965千瓦。1961年受经济困难影响,水电发展速度放慢,直到70代再次掀起大办水电站的热潮。

1982年后6年间,以平均每年建造80座微型电站的速度发展。至1988年,全市建成小水电站417座,装机617台,发电33288万千瓦时,总产值1.7亿元。此外,建成微型电站483座,主要分布在高州、信宜县边远山区。

蓄水灌溉:资料记载,唐代,潘州(今高州)城南郊挂榜岭下筑有南湖,供农户提水灌溉。此后,诸多朝代均有兴建蓄水塘坝。1949年,茂名全域共有塘1379个,库容856万立方米,灌田2726.8公顷。

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市对原有塘坝进行全面整修加固,并兴建了一批小型塘坝。1958年,为解决茂名市工业和城市用水,动工兴建库容11.52亿立方米的高州水库。次年建1.14亿立方米的罗坑水库。1988年,全市共有山塘水库3476宗,实灌面积9.2万公顷。

饮用水:历史上茂名各县市人畜饮用水比较困难。西北山区多饮用山泉水,丘陵地区少数村庄打井取水,而众多的村庄,靠江河取水,近沟的饮沟水或池塘水,有些地区需要跑几里路挑江河水。

1958年,市区和各县市兴建了一大批蓄引水工程,为解决群众饮用水创造了条件。在引水渠经过的地区,群众可就近饮用渠水,或以此为水源,建简易自来水设施。至1978年,茂名市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共建自来水工程11宗,基本解决了城镇居民的饮用水问题,水质基本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农村则建起了一批山泉引水、打井汲水和手压泵抽水等简易卫生供水设施。

茂名碧道:为不负水美茂名之名,茂名做好、做足、做活水文章。近年来,我市以鉴江干流、袂花江、罗江、露天矿、彭村湖等为主要载体,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基本要求,通过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特色景观营造与游憩系统构建,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茂名碧道。

我市紧抓碧道建设的契机,以保障水安全和防治水污染为出发点,协同推进大江大河干堤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入河排污口整治等防洪安全和水污染防治各项补短板工程。碧道的建设不仅是茂名河湖治理取得成效的反映,更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乡村振兴,增强了民众获得感、幸  福感和安全感。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整理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丘立贺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