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故乡风物(五章)

摘要:

故乡风物

■蔡旭

热水温泉

它的泉水,一直这么热。它的名声,一直这么热。

连秦始皇都知道了,就把这一带的地方,命名为温水郡。

到了明朝,江西人挥笔,写了《温泉亭记》:

“青翠连亘,层峰叠耸,有热水数处,从下迸出,其热不可探。”

“若建亭其上,对山以饮,就泉以烹,不火可食矣。”

到了清朝,广西人题写,在巨石上留下“温泉”两个大字。

到了今天,我来到热水温泉。

看过数不清的摩崖石刻、诗文、碑记之后,最喜欢的还是这一泓热水。

几千年了,它一直都在,一如既往,保留着它的热度。

它不像外间那样,有什么世态炎凉。


娘娘庙

冼夫人庙到处都有,从粤西到海南,到东南亚。

但电城山兜的却与众不同。

不但娘娘庙的名称不同,它的外墙更与别处不一样。

我来到这里,只见到——

不规则的石块垒成的墙脚,隋朝的。

往上一层厚重的大砖,唐朝的、宋朝的。

再上层的砖块,明朝的,清朝的。

修旧如旧的顶,当代的。

1400年的风雨,一次次毁它为残墙断壁。

1400年的拥戴,一次次修它为神圣殿堂。

一层层的岁月留痕,一代代的民心所向。

斑驳的外墙,沉着老脸的砖石,讲解着历史。

告诉着,为什么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钟鼓楼

钟鼓楼守望电城已600多年了。

那时这里叫神电卫,是明洪武24年(1391)设立的军事机构,统领着电白、高州、信宜、吴川、阳江、春的防务,是粤西沿海规模宏大的海防要塞。

钟鼓楼坐在卫城中心,背靠庄山,面朝南海,俯瞰人间。

那时士兵站在楼上南望,一见数里外的莲头岭炮台烽火点燃,即鼓声骤起,警钟长鸣,严阵以待的官民就奋起迎击来袭的海盗倭寇。

600年了,岁月的烟尘已被雨打风吹去,这座钟鼓楼还在。

我见到,这座砖木混构的三层城楼式建筑,还耸立在古城十字街口。

花岗岩条石垒砌的楼脚,依然固若金汤。城台上两层红墙碧瓦的楼阁,仍可张望历史。

底层的石砌劵拱门洞,照样川流不息地连接着民生。

作为古城的最高点,它居高临下地守望电城五六百年。

近几十年,随着现代化的高楼四起,被围在中间的它,是不是相形见绌了呢?

不!我与电城人一起,对此一口否决。

作为高出历史的钟鼓楼,它永远是古城的地标。

再高再大的楼房,都无法把它超越。


番薯林公庙

番薯林公庙,建的是电白霞洞人,敬的是吴川人林怀兰。

据老一辈人说,在我小的时候,它应该还在,可惜我没有去过。

如今它早就在岁月的风雨中消失,只能在新旧县志里见到了。

我就是在清道光五年的《电白县志》里见到的。

说的是明朝的事了。翻读秦汉到唐宋,有谁见过番薯的踪影?

传说番薯出交趾,严禁传入中国,违者死罪。

林怀兰善医,治好了交趾关将的病,又治好了国王女儿的病。

关将宴请他吃熟番薯,他却提出想吃生的。藏了半截想蒙混过关,不巧却被亲将发现。

放,对国家不忠;捉,对恩人不义。结果关将放了他过关,却投水自尽了。

自此番薯在中国落地生根,几百年来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

我是本地人,深为知恩图报的先人的情义所感动。

番薯虽贫贱,也要为它建庙来纪念。

而置生死于度外救万民于水火的林公,即使庙不在了——

可他的英名,仍会在一本本青史上世代流传。


望夫石

一块心神不定的石头,爬上了山顶。

眼睛紧紧地盯着辽阔的南海,盯着遥远的海平线。

搜索着那条朝思夜想的船,等待着那个望眼欲穿的人。

一天天过去,一年年过去,一千年一万年过去了。

那个人没有回来,她也没有回去。

我同许多听过这一传说的人一样,慕名前来看望。

世上多少伤心欲绝的人,顶不住的就滚下山去了,忍不了的就跳下海去了。

她一直还在。同这片海一起守着,同这座山一起望着。

我宁愿相信,她的盼望总有一天会实现。

相信有一颗不死的心,就会有不灭的希望。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