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真”和“实”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是职责使命所在,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事业发展越深入,就越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踏实的作风谋发展、抓发展,在真抓实干中创造让人民信服的业绩。
王志军(市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诫我们,干工作必须要突出“真”实”二字,真干才能真出实效,实效必须要靠真干来实现。做到“真”和“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推动发展、惠及民生。
做到“真”和“实”,就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方法。只有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对象的现状规律、要素特点、问题所在,才能找到正确对策,作出科学决策。反之,情况没搞准,问题没搞透,就容易被虚假现象和面上情况所蒙蔽,影响判断准确性和决策科学性,从而导致“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做到察实情,就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必修课,坚持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更多采用解剖麻雀、蹲点调研的方式,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对调研得来的大量材料和情况,要认真研究分析,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拨云见日,透过现象抓本质,为科学决策打好基础。
做到“真”和“实”,就要坚持迎难而上。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这就意味着,做到“真”和“实”,就必然要面对困难挑战,克服困难挑战的过程,就是真抓实干、出业绩、见实效的过程。从工作实践看,我们发展的确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的关键时期,很多问题都是烫手的山芋和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问题如果拿不下、啃不了,很多重点工作就难以突破、形成实效。比如,各地都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果不加以攻坚突破,势必演化成更大风险隐患;再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不确定性时刻存在,如何把“防不胜防”的不确定性转化为“见招拆招”的确定性,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防控成果,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迎难而上的智慧和勇气,需要实打实的干劲。因此,做到“真”和“实”,就要敢于斗争,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千方百计化解困难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讲,突破一个困难,就会彰显一种实效,每一项工作成效的凸显,都源于攻坚克难的实效。
做到“真”和“实”,就要坚持实干为要。邓小平同志讲过,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干事业不能做样子,必须脚踏实地,抓工作落实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回首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实干”是最鲜明的底色,是一以贯之的品格,正是因为实干图强、发奋崛起,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巨大挑战,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因此,“真”和“实”不是喊出来、等出来的,必须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把说的当做了”“把做的当做成了”“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问题,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相背离、与党的初心使命不相容,是事业的大敌。做到“真”和“实”,党员干部就要坚持实干为要,把发展的责任扛在肩上,用真功求实绩,以实绩促实效。
做到“真”和“实”,就要坚持办好实事。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直指要害,那就是是否出真业绩、真出业绩,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为群众干了多少实事、干了什么实事。干事动不动真格、有没有实效,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直接。党员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决不能只看是否让领导和上级满意,更重要的要看是否把好事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解决了群众急难盼愁的问题。做到“真”和“实”,要坚持把人民至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既要抓好疫情防控、安全生产这样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也要扑下身子抓好群众就医、如厕、停车等这样的小事实事。
“真”和“实”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态度,是职责使命所在,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事业发展越深入,就越需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踏实的作风谋发展、抓发展,在真抓实干中创造让人民信服的业绩。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