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摘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

今年8月7日是立秋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处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是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意思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实际上,我国多数地方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很闷热,并没有“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现象。据二十四节气排序,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中的末伏还在立秋节气之后。

我国医学也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天气虽热,但是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已开始转变,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立秋·习俗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因为人到夏天,缺乏胃口,饮食清淡,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称为“苦夏”。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称水。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渔民也有立秋称水之习俗,根据水质轻重,推测秋水涨落。

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在北京,咬秋的习俗为立秋日早上吃甜瓜,晚上吃西瓜;天津则讲究在立秋的那一时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这样可免腹泻。在江苏无锡、浙江湖州等地立秋时吃西瓜、喝烧酒,认为如此可免疟疾。而啃秋的习俗到了上海则变成了向亲友邻舍相互馈赠西瓜的习俗,通过互相品尝,发现良种,交流改进栽种技术。“啃秋”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戴楸叶。“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进入立秋,暑气渐消,凉风将至,以戴楸叶、插小旗、悬红灯作为秋信,是女儿家的雅事。人们为何立秋要戴楸叶呢?因为楸树之“楸”与秋天之“秋”同音,人们戴楸叶,表示为了迎接秋天。据民间说法,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饮井华水。井华水,是清晨第一次从井中汲取上来的水。入秋,万物都要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有安神、镇静、清热、助阴等作用。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早起空腹饮用。

秋日食秋桃。立秋时,江南一带多流行食秋桃。在这天,无论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