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年少时过七夕

摘要:

七夕,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日子。

■林荣珠

七夕,是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日子。

那个勤劳勇敢的牛郎,那个温婉美丽的织女,在这个浪漫的日子,终将相见,一解相思之苦。到了那天,地上的喜鹊,成人之美,搭出希望之桥,从此天上人间,满满的幸福。

年少不懂七夕背后的浪漫,只知道,到了七月七,我们可以吃“盖籺”。

“盖籺”是粤西的一种特产,小时候,一年只吃一次,在那个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觉得那是人间美味。

犹记得那时,跟着阿公阿婆在家乡生活,每逢七夕,阿婆早早就起床泡稻米,天还没亮,朦朦胧胧中,她已经在忙,我睡眼惺忪,问她:“阿婆,你在干什么啊?”阿婆慈爱地回我一句:“泡稻米呢,天亮去磨米,做‘盖籺’,吵醒你啦?快睡,等下醒来帮阿婆拉磨。”然后又去干活了。

我翻过身,继续睡去。

等到天大亮的时候,阿婆会叫我们起床吃早餐,然后喊一声:“大妹、二妹,你们快去看看石磨那里有人在磨米了没,拿桶去排队!”我们一听,非常兴奋,提着拖鞋,飞快地穿过村巷,跑到二叔婆屋后的石磨那里,看看轮到谁了。在磨米的大伯娘一看我们都笑了:跑那么快,裤子都掉啦!

放下水桶排队,我们就回家通知阿婆,阿婆拿着扁担和我一起抬着早已泡好的稻米来到石磨旁。小孩干活就是图个新鲜,一开始,我们很认真地帮忙拉石磨,一圈一圈地走,看着米浆汩汩地流下水桶,奶白奶白的。阿婆时不时地用勺子添加湿润的稻米,放进石磨眼里。可是转不了多少圈,新鲜劲儿过去了,也有点乏了,就找借口说,要去喝水,偷偷溜走啦!阿婆拉了一会儿,看我们几个小屁孩还没回来,便会扯着嗓子大声叫:“阿珠——,二妹——快来扛米浆回去!”这时我们便会快快关上电视去干活。

稻米磨好后,下一步就是蒸米浆。这个也有讲究,要一层一层地蒸,不能一下子下锅。阿公早已经把家里的大锅架起来了,大锅底下放了适量的水,然后把四块劈好的木片井字形地放着,再把圆盘放上面。阿婆先用勺子舀了几勺米浆铺满圆盘,阿公把火生起来。我们喜欢帮忙添柴,阿公一边忙,一边叮嘱我们:“火不能太旺……注意不要给火灭了……”我们玩得满心欢喜,听着毕毕剥剥的烧火声,看着火在炉子里扭动,仿佛已经吃上了香喷喷的“盖籺”。阿婆算好时间,就会第二次放米浆,并且要留意锅底的水,是否少了,是不是要添了。

米浆蒸好后出炉,一个圆圆的“盖籺”就做好啦!奶白的颜色,一股稻米的清香,用筷子一戳,软软的。这时候“盖籺”的灵魂配料也要动手做了,阿婆从菜地里割了几把韭菜回来洗干净去掉韭菜尾黄色部分,再切段,然后热锅下油,把韭菜段放入锅中,关小火熬煮,不一会儿,韭菜油的香味就飘了出来,我们姐妹几个口水都流了一地,不停地问阿公阿婆,能吃了没,能吃了没。阿婆嗔笑:“一群小馋猫!”

蒸好的“盖籺”,留一个出来去庙里拜神,另一个马上开吃了。冒着热气的“盖籺”,香喷喷的韭菜油,让人忍不住吃了又吃,生怕吃慢了没有得吃。阿婆边吃边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她还告诉我们,当天晚上十二点拿着一根扁担放在水井上,然后就可以看见牛郎和织女了,上面还有喜鹊呢!我那时还傻乎乎地想,我当晚也要去看看!可是每次没等到半夜十二点就早已经睡熟了,然后看牛郎织女和喜鹊的事只能又等到下一年了。

年岁渐长,对于“盖籺”的渴望不再像小时候那么迫切了,因为胃也很难消化得了,但是小时候的做“盖籺”经历一直在记忆的深处。现在“盖籺”也到处都可以购买了,但很难把它们的味道与小时候的重合,也许现在吃的不再是“盖籺”本身,而是一种回忆罢。

但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在传颂着,我把它讲给我的孩子听,讲给学生听。也许,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传承。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