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陈年往事

​难忘的兵团岁月

摘要:

国营农场被行动迅速的军人接管后,于一夜之间变成了兵团。

九师七团武装连战士在军训。 照片由谢志提供

谢 志

国营农场被行动迅速的军人接管后,于一夜之间变成了兵团。那些穿着绿军装,戴着红五星的军人,进驻了农场的各个部门。原来农场里的官儿,也在一夜之间换了名堂,场长变成了团长,只是前面多了一个“副”字。

农场有个神秘的番号

据资料显示,当年兵团机关驻海口市,接管原海南、湛江的国营农场整编为十个师。其中七个师分布在海南岛,三个师分布在原湛江地区(即现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兵团时期(1969.3~1974.6)总共接收各地知青11万余人。第九师,师部驻原省高州农校,下辖十七个团,分布在现在的茂名、阳江两市。改制后的国营火星农场,按照部队的性质和编制序列,被授予了一个神秘的番号,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第七团。

那时,七团驻地的中心区在去泗水的公路边。半山处,分布着办公室、警通班、总机房、广播室、小卖部、卫生队和职工住宅等。住宅一幢挨一幢,一间接一间,几乎是挤在一起,密不透风。那些泥墙筒瓦带凹斗的平房,据说还是1952年建场时苏联专家帮忙搞的,团长、政委和其他军人就住在这些朴素的房子里。现在,这些房子都被平基建起了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老房子仅剩半幢门口顶着圆柱的旧饭堂了,好像岁月有意留痕,让当年在这里吃过“军垦饭”的农友们有个怀旧的去处。

兵团独特的风景

那时,团部办公的地方仅有一排平房十几个办公室,里面有政治处、生产处、后勤处等,司令部就设在转角那间窄窄的房子里,早晚作息,军号嘹亮。风起时,办公室后面那行橡胶树沙沙作响,抖落一片片绿里泛黄的胶叶,飘飘洒洒,摇摆着兵团独特的风景。因为那里有个篮球场,地带开阔,可以容纳观众,所以,团部文艺宣传队就在球场边,垒石填土筑了个小舞台,连成了一块大空地,团里的集会、球赛都在里这举行,还放电影和搞演出等。那时文化生活贫乏,好在团里有个电影队,轮流到各连队去放电影。碰上放电影,这里总是人头攒动,水泄不通。观众有职工,也有附近的村民。片子就是《英雄儿女》《南征北战》,也放映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

碰上逢年过节,上面来了个文工团慰问演出,天还未亮就会有人扛凳子搬砖头去球场号位,那可是职工们最奢侈的文化大餐了。有一年,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分团,来到团里作春节慰问演出,节目丰富多彩,短小精悍,让人目不暇接。其中印象最深的节目是歌舞《赞歌》,随着悠扬的乐曲响起,演员翩翩起舞,将我们带进了欢乐的新春佳节。军区的演出团体来到最基层的农场,我只见过一次,许多年后,农友们还津津乐道,那年在农场看到了军人表演的歌舞。

知青“梦中的兵团”

那年,我们上山下乡到农场,被分配到七团七连,名字挺好听的,其实就是农场下面的一个生产队,叫官杨队。队里房子紧张,让我们住在刚粉刷过的牛舍里。有一天,场里拉肥的卡车,载着几个军人从我们住地旁边驶过,没几天,队里就宣布,我们是“兵团战士”了,心里觉得很荣耀,但我们还是照常开工收工,出力流汗,什么活都干,割胶、翻带、施肥、修梯田、插秧、割禾、养猪、种菜、挑泥砖、建伙房……还有许许多多的义务作贡献,没多久,肩膀和手掌,那红红黑黑的血泡泡,就变成了厚厚的老茧。

第二年,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从佛山、广州、汕头来到了兵团,他们被分配到地处深山密林的连队(即生产队),那里没有他们要扛的枪,也没有他们要穿的军装,只有一行行的橡胶树,一排排的瓦房,以及从没见过的四方锄、大粪桶、割胶刀……他们“梦中的兵团”与眼前的现实相差得太远……

农场的每一片胶林,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知青忙碌的身影;我们用滚烫的汗水和壮丽的青春,书写了坎坷的人生和血色的浪漫。

为什么旁边没有姑娘

兵团的文化生活也算丰富,经常举办球赛、棋赛和演出,还为各连队配了军用锣鼓及乐器。我们连队成立了业余宣传队,配合形势搞演出。为庆祝党的“九大”召开,我们唱着“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的歌曲,从生产队一直跳舞跳到团部。可能是演得好,被当作典型推广,师部首长还带着各团的宣传干部来到连队里观摩演出,我们着实威风了一阵,大家都被奖励了许多毛泽东像章。

我们还跋山涉水,到附近农村和兄弟农场宣传演出。我们一边吹笛,一边唱《敖包相会》,会把“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唱成“为什么旁边没有姑娘”。那时候,青春不羁,唱着唱着,就把歌词改了,不知道是谁改的,也不知道唱了多少年。

不爱红装爱武装

当年,团在现在叫山尾队的生产队,砌建了一幢幢“军垦营房”,组建了武装连,让一百多名知青扛上了枪。知青们在这里屯垦戍边,备战备荒,白天训练,夜半割胶。连里有个女兵排,战士个个都是美女,却“不爱红装爱武装”,每天与男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记得她们实弹射击的枪法,比男知青还厉害,都是八九不离十的环数,有的还去师部和海口兵团总部参加比武获得好成绩。

在那激情燃烧的年代,军装是革命的标志,是最时尚的服装,人人爱穿,知青们更是钟情军装,为拥有军装而自豪。终于有一天,连队宣布:军装来了!每人领到了一套用绿色粗布缝制的“假军装”。在那个买布要凭证的年月,能穿上这些军装也算奢侈了。因为衣服太过少,大家还是穿着军装去割胶,那胶水,明明是白色的,可溅到哪里,哪里就沾满了斑块,真可惜!

建设兵团解散后,知青们开始回城。走时,有人带走了那把浸满泪汗的割胶刀,更多的人什么都没有带,却把青春留在了橡胶林。

当年的兵团战士回来了

人心就是奇怪,几十年后,他们对那个不知说什么好的地方,又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他们又回来了,寻找当年来不及带走的记忆。

漫步在昔日的团部,看见的是一座繁花似锦,满园芬芳的农垦小镇。办公大楼,藏风聚水,庄重大气;楼前太阳广场,色彩斑斓,绿树成荫;月亮湖畔,垂柳依依,如梳织锦;星光长廊,红丝飘逸,禾雀花香。对面那座马鞍岭公园,亭台错落,曲径通幽,上面那座“知青亭”,铭记着知青当年为发展祖国橡胶事业付出的艰辛和无私奉献。在“安居工程”中,那些老屋和废厂房都被平基再造辉煌。那掩映在苍翠绿荫之中一排排别墅,实惠而精致,自然而质朴,呈现着一种农垦风情的居家格调。最近,农场还得了个“广东省宜居社区”的美誉。

回到昔日劳动过的连队,相见却不敢相认。在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示范点”林垌队,只见道路整洁,新楼幢幢,想不到小小生产队,还建了个休闲小公园;走进队貌全新的上坑、草皮、官杨等许多生产队,就像进入了城市的高档住宅区。现在,农场的“美丽乡村”已是花红点点,连片芬芳了。当年的武装连,我们曾经在那里屯垦戍边,备战备荒,白天训练,夜半割胶,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如今那些“军垦营房”早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道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别墅,让人羡慕不已。

兵团的痕迹已无觅处,但它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在,传统还在。不久前回到场部,我又听到当年熟悉的军号声,真是思绪万千,记忆又回到了兵团岁月。

在那本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兵团岁月》画册里,我看见一张张知青老师与学生的“毕业合影”。当年,有一批知青在这里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把文化知识和城市文明,传授给农场的下一代。里面还有一张老照片,让我凝神静思,画面是一名女知青在割胶。她穿一身褪了色的军装,腰间束着皮带,脚下踏着雨鞋,头戴草帽胶灯,照片上写着当年最应景的文字:为革命割胶。她的苗条、美丽、芳华,深藏在那身军装里。我问她,五十年了,你还好吗?

为兵团奉献芳华

回到现在叫山尾队的武装连,当年那些“军垦营房”早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平坦宽敞的水泥道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别墅;最豪华气派的就是高楼林立的“星源苑”住宅区,楼前回廊栈道,曲径通幽。

在队边,我寻访到一片满目记忆的老胶林。看见那些曾经割过的橡胶树,绿叶婆娑,依然健康地活着,甚是感慨。在那绿荫下,我仿佛看见,当年实弹射击的硝烟又从眼前飘过,半夜拉练的足迹,一定还掩埋在茂密的草丛里……

当年在这里摸爬滚打过的知青,每年都会结伴回来,寻觅留在这里的足迹,缅怀逝去的青春。为回报农场职工当年的关怀和爱护,知青们还捐赠了一批健身器材给山美队。抚摸着那些安装在原来营房旧址的器材,我由衷赞叹知青的情怀依旧,爱心永存。如今,那段激情澎湃的兵团岁月早已远去,共和国的知青史,农场的场史,一定铭记着我们当年为军垦、为备战,为反修防修,曾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芳华!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