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茂名新闻

​小小“故事馆”记住博贺旧时事

摘要:

走进“故事馆”,一个铜色“疍家渔女”塑像坐在正中一张铜色的长椅上,上面有“千年古港 博贺船说”字样。左右靠墙各放着一个玻璃橱柜,里面放着些小物件;两面墙上贴着些照片与文字,这些元素就构成了一间小小的“故事馆”。摆放的物件并不多,却“记录”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当地一些经典镜头及风俗人情之事。

群众在参观博贺故事馆。

小型捕鱼船模型。

俯瞰博贺渔港。

勤劳的疍家人。

林海健在介绍博贺故事馆的馆藏情况。

茂名网讯 在博贺港临港商铺中,有一间小小的“故事馆”,约20平方米的小门面,摆挂着一些旧物件及图片,“说”尽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民间事。

临港小铺变身“故事馆”

在港口近大桥侧,有一排垂直港口修建的水产品加工铺头,“博贺故事馆”位于第一间。站在馆外,就可以看见大海,正在休渔期的渔船整齐地排放着。铺面不大,约有20平方米。

走进“故事馆”,一个铜色“疍家渔女”塑像坐在正中一张铜色的长椅上,上面有“千年古港 博贺船说”字样。左右靠墙各放着一个玻璃橱柜,里面放着些小物件;两面墙上贴着些照片与文字,这些元素就构成了一间小小的“故事馆”。摆放的物件并不多,却“记录”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当地一些经典镜头及风俗人情之事。

“故事馆”的创办人林海健先生说,在当地首届开渔节前,他有了这个灵感,就着手搞了这个“故事馆”,让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博贺疍家人文化,也让自己记住儿时的景象。

墙上图文记录历史瞬间

在小馆右侧墙上贴着4行共56幅照片,取名为“博贺时光印记”,主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间的一些镜头。林先生为记者解读每一张照片的情境,听完介绍,记者对当时的博贺社会环境及主要大事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张小姑娘背着一个小孩子在干活的照片让记者震撼,这张照片反映了当时小孩子早早就要一边干活一边帮忙照顾小弟小妹。

这些照片记载了博贺一个火热的时期和一段辉煌的历史,虽然时过境迁,但从这些照片中仍可忆起以往的点点滴滴。

在另一面墙上的图文以当地的风俗文化为主,有《博贺疍家出嫁女叹梳头》《博贺渔民潮水歌谣》等多个介绍。

《博贺疍家出嫁女叹梳头》介绍的是在20世纪30至50年代,博贺疍家女出嫁前夕,要进行剃面(挽面)美容。就是用纱线拔掉脸部的茸毛,清除脸上的污垢,使脸部光彩靓丽。今天“剃面”(挽面)己经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只有一些偏僻的农村里,在6旬以上妇女中还偶有人会操作。出嫁女剃面后便要进行更加重要的礼俗环节,如出嫁女叹梳头。记者细读叹梳头的唱词,就是用当地咸水粤语方言叹唱的对新娘子美好祝福,每梳一次头发就叹唱一句祝福语,如:一梳梳到尾,梳到夫妻白发齐眉;二梳梳到尾,梳到夫妻儿孙满地……十梳梳到尾,梳到两老十全十美。叹唱词共十句,每一句都是一个美好的祝福,且把与数字有关的成语嵌入唱词中,如三元及第、四季大吉、五子登科、八仙祝寿、九子连环等。

《博贺渔民潮水歌谣》则是一篇日期与海水潮汐变化关系知识的浓缩版。只要渔民熟记于心,何时下海捕鱼心中就有了“谱”。歌谣如下:初一、半月水大流,潮水落出食糖水。初二、十六,朝干夜干。初三、十七,潮涨日出。初四、十八,头更水大。初五、二十,大变细天光落半潮。初八、廿三,当细流。初九、廿四,朝晚水大。初十、廿五,晚落西山夜水大。廿五、廿六,水大早饭熟。廿七、十二,细变大大到码头到天光。廿九、十四,潮水旺,鱼网扯断剩条缆。上半个月月催潮,下半个月潮催月。

可见,这是疍家人经长期的观察总结的渔事知识。墙上的图文中,还有一些其他风俗及传统技艺的介绍,咸水歌是重点介绍的部分,记者细读其歌词,不乏爱情题材。

据介绍,咸水歌是当地疍家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在明末清初咸水歌已在疍家人中流行,他们为调剂生活,增加彼此之间的感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类似刘三姐对唱山歌)的习俗。作为疍家世代流传的口头文学,它反映了疍家民间生活,是海洋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博贺自有疍家人以来,这里的疍家人已经习惯用咸水唱叹来舒心解闷,欢乐助兴。人们在婚嫁喜庆或者丧礼白事都叹唱;在出海捕鱼摇船驳艇时唱;在织网补网时唱;处处歌似清风细雨,情如涓涓溪泉。可惜这种文化濒临消失,现只有年事已高的老一辈疍家人会唱,咸水歌几乎后继无人。

柜中摆放捕鱼小物件

“故事馆”中,摆放的物件不多,是一些小物件,最大件就是一顶铜鼓帽。鱼叉、虾辑(笼)、竹簸都是小型的,是当年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或捕鱼工具中的代表作。

渔船,是疍家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记者看到是一个小小渔船模型,是当年渔船的缩小版。在渔船向大型机械化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当年的木质渔船,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仅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在“故事馆”中,仅是留下当年渔船的样子。

算是大件“藏品”的铜鼓帽,是博贺疍家渔民群众普遍使用的遮阳避雨的日常用品。铜鼓帽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帽顶收尾编成一个凸圆状,像是民族传统八音乐器的铜锣,故称之为铜鼓帽。

展品中的鱿鱼钓仍是“光鲜”的模样,让记者感到吃惊,其光洁度就像是新的不锈钢制成的,有多个小钩钩。据介绍,这个鱿鱼钓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当年用来“钓”鱿鱼无需诱饵,只是用它在海中拖动,就可钓到鱿鱼上来。可见当年的博贺港鱿鱼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一物一照,皆有故事。展品虽少,却有一定的代表性。经熟悉当地传统物件的林生解说,记者还是收获不少。

扫一扫看视频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甘杨松

编辑:关杜花

初审:温  国

终审:张  越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