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文化时空

​与春天有关的故事

摘要:

虎年入春,寒潮来袭,低温、冷风、雨水成了主基调,然而这丝毫影响不了团聚在家乡的我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

■杨端雄

虎年入春,寒潮来袭,低温、冷风、雨水成了主基调,然而这丝毫影响不了团聚在家乡的我们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春天是一个季节,但风雅的中国人将春天上升为一种文化。古人在春天会着青衣以迎春,迎的是万象更新;可“折柳寄情”,演绎的是中国式的浪漫送别情怀。而我,对于春天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份眷恋。

初春之际,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包粽子。家乡的粽子我记忆以来都是用糯米、五花腩、五香粉这三种材料来搭配,即使是在物质丰富,经济许可的今天,家里包粽子依然会坚持这三种材料的传统。包粽子的时候,一家大小围坐在一起,年长者示范指点,年轻一代热情不减,而小孩则在身边嬉戏。这个时候,家长里短,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春天的生气勃勃尽显于此。长粽、笔粽、三角粽堆满了台面,架上铁锅烧上柴火,煮上满满的一大锅,柴火的加持,热量升起,厨房弥漫着粽子的清香,瞬间,驱散了早春的寒意。粽子煲熟,先敬先祖,祈福禳祸,然后一部分用来探亲,给亲朋好友分享;另一部分留在家中享用。印象当中,这些粽子可以吃到开学,度过初春。

以前,一直疑问家乡为何要在早春包粽子这个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深入了解家族的渊源后才了解,关于这个风俗,是作为客家语系的粤西信宜茶山人,亦属于北人南迁的一支,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粽子中的糯米、五花肉中的油脂能够反复蒸煮,可长时间保存,这就符合了迁徙途中对于食物的要求。在茶山安定下来,找到安身立命之地后开始家族的繁衍生息。但是二、三月初春之际,依然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对于农耕为本的年代,未雨绸缪才能延续家族。所以,先辈将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流传了下来,有了初春包粽子的传统,以应对饥荒,于是,就有了粽子与春天的故事,形成了茶山独特的迎春文化。

立春,家乡老人称为“交春”。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天,家中老人是不允许我们睡懒觉的,要踏青,到田间地头走走,接接地气,承一年之正气。早春天气,乍暖还寒,陪同家人在垌心村寻找春天的温馨。度过了一冬的田野,在春天的呼唤下,不知名的小草探出了稚气的笑脸,尽显生机。村中的三岔河两岸已满是绿意,河水静静流淌,河水清澈见底。河边浅水区的西洋菜无惧早春的寒风,生长得郁郁葱葱。家人说,这是村中叔婆阿婶等人用河石围着浅水滩来种植的,流动的河水清洁,滋养万物,这样的西洋菜味道清甜鲜香。春天的三岔河依然用她的无私滋养着眷恋她的村民。

远处山峦的三华李树,已尽情地绽放。信宜的三华李最早于前排种植,但在带头致富的前排人的感召下,勤劳的茶山人也让三华李花开遍了茶山。素白淡雅的李花一串串一树树地呈现在整个山岗,漫山的李花似乎在深情地对我们加以鼓励:人生应无惧于风雨,春天已到,未来可期!沉浸于花海当中,忘却了工作的繁琐,身心的疲惫,在稍有寒意的春天里收获了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回暖。群山的绿意更浓,春风花草香,携家人邀亲戚,在春日暖阳中到信宜水口石狗岭走走。石狗岭是广东信宜市名山之一,是信宜旧八景之“龙窖晴烟”。石狗岭山高783米,因奇峰耸立,轻烟渺渺,故称“龙窖晴烟”,石狗岭半岭有冼太庙,冼夫人在粤西地区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半山的寒风依然无法阻挡络绎不绝的乡民前来祈福。冼夫人历经三朝,得益于她的治理,我们粤西信宜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百越文化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共同生生不息。“唯用一好心”这一理念深入信宜人的心中。我想,这种理念不仅仅是劝人为善、保家卫国的情怀,应该也有冼夫人期望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馈赠要懂得感恩的期盼。冬去春来,大地复苏,春天带来的是对于生命的深情呵护。

一路向前攀登,一路对着女儿鼓劲,山路边的黄牛木吐出了嫩黄的新芽儿,枯草堆里冒出了绿绿的草尖,一片春意盎然。女儿好奇地对着我问这问那,还如小大人似的感慨:“看来,春天来爬山还是挺有意思的嘛!爸爸,以后我们每年春天都要去爬山。”立于山巅,看山雾弥漫如仙境,看远山苍翠显活力,心境大为豁然开朗。

我从春天走来,历遍亲友的温暖,享受来自春天无私的馈赠,于初春之际,带着播下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与亲友挥手作别,各自奔向四方,我们相信,下一次的相聚,春天会更美。

编辑:李慧敏

初审:许  泰

终审:张  越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