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几天,办公室里几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同事在大课间闲聊,她们谈论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问题。
■梁郁强
前几天,办公室里几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同事在大课间闲聊,她们谈论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的问题。因为大家的孩子差不多大小,所以我也在旁边倾听。
黄同事说:“近期我正在看一本名为《所以,北大兄妹》的作品,作者是被称为‘中国狼爸’的萧百佑,他在书中秉承的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教育理念,可别说,他真的是硬生生地将三个儿女‘打’进了北大!看来‘棍棒教育’还是挺管用的,什么时候我也要试试看……”
程同事说:“可别,我怎么听着有家暴的倾向呢?万一孩子向相关部门申诉,你可吃不了兜着走。我还是赞赏被全球最顶尖的名校剑桥大学当面录取的广州女孩王立衡的爸爸妈妈的做法,王立衡当年属于中等生,在平等、民主、温和的‘温情教育’下,她最终走向成功。我愿意尝试这种模式……”
周同事说:“无论是‘狼爸’式教育,还是王立衡父母‘羊爸羊妈’式教育,他们针对的都是独特的个体,用在我们自家孩子身上不一定适合呢?他们的孩子要么足够聪明,要么足够温顺,所以,他们成功了。”
刘同事说:“我赞同周老师的看法,我们谈论的是‘爱的教育’,我们得思考如何真正实现以‘爱’为本质的教育,对吧?我觉得‘因材施教,张弛有度’或‘适合的就是最好的’都是不错的选择,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操作而已,我想听听你们的做法。”
大家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了我,黄同事说:“梁老师,你听得这么认真,也肯定有自己的思考,结合你教育孩子的实例,给我们说说呗。”
我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不能以“爱”之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更不能因为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便以各种手段去惩罚。我觉得对孩子的“爱”,是为了让他(她)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共同成长。
我的孩子喜欢毛笔书法,我们便把她送到培训机构学习,有空便陪她看看展览,鼓励她报名参加艺术等级考级。现在她的毛笔字写得还不错。
作为老师,我们的祖师爷教导我们要“教学相长”,作为父母,我们为什么不能够与孩子“共同成长”呢?孩子有孩子的“学业成长”,我们有我们的“专业成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榜样,理应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还记得在2015年我参加了茂名市举办的一次征文比赛,我有幸获得了一等奖。在出席颁奖典礼的时候,我和妻子专门带上了正在读幼儿园的孩子。孩子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她说:“爸爸上台领奖的时候好‘威水’哦,以后,我也要多领奖。”一颗种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在她的心里发芽。后来,在小学时代,她果然领了很多奖状。
这些年,我们父女俩共同进步。一路走来,靠平时积累下来的荣誉证书和一定的教育教学业绩,我顺利被评聘为中学高级教师。而我的孩子,也在她的努力之下,去年考取了城区的某重点中学。她成长了,我成熟了。
很多人会说,你是教育工作者,你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当然轻松!我们打工的,“共同成长”从何谈起呢?其实不是的,我父母都是农民,我受到的最初的“爱的教育”就是:即使是种田,稻谷产量也要比别人高,收成也要一年比一年好。同理,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年比一年有进步即可。父母身体力行,这对孩子何尝不是一种“爱的教育”呢?
其实,关于“爱的教育”,我最认同的还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看法: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想,我们“摇动”“推动”“唤醒”孩子了吗?如果你做到了,那么,你施行的便是“爱的教育”!
编辑:李慧敏
初审:许 泰
终审: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