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四季气候风景诗拾零 

摘要:古代许多文人骚客或在春光下对风轻吟,或在冬雪中对梅咏歌,竭尽夸张比兴之能事,却没有忘记遵循大自然的气候和物候规律。

□霍寿喜

钟嵘《诗品》曰:“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古代许多文人骚客或在春光下对风轻吟,或在冬雪中对梅咏歌,竭尽夸张比兴之能事,却没有忘记遵循大自然的气候和物候规律。

春风绿树

春风多是柔和的,但一般人却很难用语言说出“她”是怎样的柔和。“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南北朝何逊的这首《咏春风》就抓住了春风可以飘落粉、能够送琴音的特点,从视角和听角两个方面,把春风的柔和写得具体可感。

春风给大自然添色,这是符合现代物候学规律的: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杜甫在《远怀舍弟颖观等》中道:“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诗人通过天气现象的变化说明了春风的威力所在。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说江南的落叶类树在春风的吹拂下长出了新芽,看上去像染了一层绿色;唐代诗人韩愈的“不觉春风换柳条”也是用类似的手法描写了一样的现象,可谓诗人所见略同。

春风和杨柳似乎密不可分。古代歌咏春风杨柳的诗很多,其中以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写得最为传神有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驰骋想象,喻春风为剪刀,用一个“裁”字,形象地说明了柳枝在融融春日中抽芽长叶这一物候现象。

夏雨急狂

北宋苏轼曾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对夏雨作过形象的描绘:“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全诗在展现西湖风光景色的同时,突出地写了夏雨的急狂和阵性。的确,夏季降雨不少都是由于大气热力作用而产生的,所以夏雨常常来势迅猛,并伴有狂风、雷电甚至冰雹。

夏季雷雨之前,天空中总会聚集着浓密的黑云(即通常说的积雨云),也就是苏轼在《有美堂暴雨》中描写的“顽云”。这种云蕴含着大量的能量,一般不产生降水,不释放出能量来,是不会消失的,所谓“满座顽云拨不开”。果然,“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而雨势和雨量如何呢?——“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豪放的苏轼写透了豪放的夏季雷雨。

夏雨也有温柔风趣的时候。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对夏雨作过这样的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太阳雨”,它是下垫面受热差异导致夏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民间流传的“夏雨隔牛背,鸟湿半边翅”的民谣,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夸张说法,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秋霜凄冷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说的是当河边芦苇呈青灰色时,露水也因气温降低而转化为霜花了。“白露为霜”实际上就是深秋季节空气水分的一种态相变化。这种变化,要求近地层空气温度必须降到0℃以下,所以,曹丕在他的《燕歌行》中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霜的形成也可以是近地层空气直接凝华在地面或地面接触物上,因而霜也是大自然赐予秋天的景致之一。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写的就是江南的秋霜秋景,可谓色彩清晰,层次分明。

秋霜中,以初霜对人和动植物影响最大。初霜早晚是一个地区气候寒冷状况的标识。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词:“塞下秋来风景异……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表明我国西北地区霜早霜重,突出了将士的寒苦。元代诗人鲁渊的《重九》诗是诗人重阳节登滁州龙山后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白雁南飞天欲霜,萧萧风雨又重阳”,则表明皖东南、苏北一带的初霜出现在重阳节前后。

冬雪映梅

雪是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许多咏梅诗词都以雪为背景,这大概与梅的生物特性及其对气候的适应能力有关:“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欢喜漫天雪”。

梅香浸雪,雪色映梅。皑皑白雪衬托着点点梅花,构成寒冬季节最美最雅的一帧风景,古代诗人当然不会熟视无睹。“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代齐已在《早梅》诗里宣告,在“万木冻欲折”的雪天,第一枝梅花开放了。

在众多咏梅诗词中,宋代郑域的《昭君怨》,在语气上最为独特:“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冬梅开时,正值草木皆枯的季节,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没到来,所以“道是花来春未”;但“梅花特早,偏能识春”,“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晏几道《虞美人》),两位宋代大词人都所见略同地视梅花为春天的信使。“道是雪来香异”,这和王安石《梅花》诗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异曲同工,好像香气是区分梅和雪的唯一标准。比较起来,还是宋代卢梅坡说得客观、公允一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梅》)。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茂名日报社(www.mm111.net )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告业务咨询:13828687866 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56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网站备案号:粤B2-200406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受理方式 网站举报电话:00668-296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