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银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柯丽云 通讯员 欧莉
三尺讲台育桃李,实验室里写春秋。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学院教授李桂银,以临床医学与药学双博士后、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身份,在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深耕二十余载,用执着与智慧诠释着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从湘江畔到南海之滨:扎根教育的赤子之心
1992年,李桂银考入邵阳学院化工工艺专业,开启了她与化学的不解之缘。从企业技术员到重返校园深造,她始终步履坚定:中南大学分析化学硕士、生物化工博士、药学与临床医学双博士后,跨越学科的壁垒,淬炼出复合型学者的深厚底蕴。
2004年,她站上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的讲台,从此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融入血脉。无论是担任讲师时的细致入微,还是晋升副教授后的创新教学,她始终以科研反哺课堂,探索任务驱动与启发式教学法,用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任职期间,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跻身广西“双一流”建设点;2021年来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后,又扛起精细化工学科建设与硕士点申报的重任,成为青年人才成长的引路人。
科研报国:纳米酶催化背后的生命守护
“科研要解决实际问题。”李桂银的实验室里,碳基纳米酶催化、生物医学传感、恶性肿瘤靶向诊治等课题紧贴民生需求。她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5篇入选ESI全球TOP 1%高被引论文,48项中国发明专利、2项国际专利见证了她的创新实力。更难得的是,她推动5项专利落地转化,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惠及社会。
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主持者,她三次斩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并带领团队完成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医学的跨界探索。201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访学期间,她将国际前沿技术融入本土研究,为生物医学工程注入新活力。
巾帼榜样:以“催化剂”精神闪亮新时代
在2024年茂名市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交流会上,李桂银以“巾帼奋进新征程:以化学之韵书写教育科研华章”为题,分享了她对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独特见解。她用化学术语“催化剂”比喻女性的社会角色:“我们虽不定义为主角,却能加速社会进步的进程。”这一比喻引发全场共鸣。她鼓励女性“做自己人生的首席科学家”,以好奇心驱动探索、以韧性直面挑战、以共情力连接世界。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加入党员突击队参与志愿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教学中,她以“柔韧的力量”平衡多重身份,既展现科研攻坚的锋芒,又传递温暖人心的温度。她的故事,正是万千女性在科研与教育领域奋发有为的缩影。
荣誉等身:教育者的情怀与温度
荣誉簿上,李桂银的名字熠熠生辉:连续三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获评“茂名市三八红旗手”“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优秀党员”等称号,广西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等省部级奖励十余项……然而,她最珍视的称号始终是“老师”。执教至今,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名,指导的本科论文多次获评优秀,学生称她“严厉又温暖,是学术路上的灯塔”。
双肩挑重担:家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李桂银常以此勉励团队。从湖南到广西,再到广东,她辗转多地却初心不改,始终将学科发展与地方需求紧密结合。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担任副院长期间,她推动校企合作;在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她牵头组建科研团队,为绿色化工与生物医药产业输送人才与技术。
2024年,她当选广东省妇女代表大会正式代表,以科学家与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为女性科技工作者发声。“若能以微光点亮更多人的梦想,便是最大的幸福。”她说。
从湘妹子到南粤学者,李桂银用半生光阴践行着“立德树人、科研报国”的誓言。在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严谨与创新,更是一位教育者的情怀与温度。正如她所坚信的:“教育是播种,科研是耕耘,唯有二者并重,方能收获家国未来的满园芬芳。”而她以“催化剂”般的能量,正悄然加速着社会进步的进程,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巾帼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