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鑫 刘楚欣 梁梓然 唐少莲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增强迫在眉睫。因此,如何推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革命老区盘活红色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答题”。而基层党建作为引领乡村发展的核心力量,如何赋能乡村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当前乡村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逻辑支撑的维度出发,在具体事例中深度分析其实践路径,进而得出探讨党建赋能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启示。
一、党建赋能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逻辑支撑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孕育出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红色精神。这些资源不仅蕴含在类型丰富的革命遗址、名人故居等物质资源中,还承载着党的理想信念、道德追求等精神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涵育乡风文明、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引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党建引领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坚强领导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基层可以凝聚乡村发展的共识和力量,推动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党建引领能够更大程度地确保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功能。
(三)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建引领的契合点
红色文化资源与党建引领在价值追求、历史使命和实践路径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不断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精神与党建引领所强调的坚定信念、勇于担当的品格相辅相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党建引领中,不仅能够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还能够激发广大村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党建赋能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强化保护传经典,红色载体续辉煌
乡村党组织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党建赋能的重要一环。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为例,该村党支部不仅组织专业团队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和建档,还积极修缮红色文化遗址,如“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确保其历史风貌得以延续。这一例子充分展示了党建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验证了“保护是前提,利用是目的”的科学理论,使得蕴含着红色文化价值的物质载体受到切实的保护,得以赓续精神文明的辉煌。
2.深化内涵寻根脉,红色基因永流传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是传承红色精神的关键。湖南省韶山市韶山村党支部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节庆、主题展览等活动,将毛主席的故乡打造成为红色教育的生动课堂,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一例子充分展现了党建赋能仍需注重红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也体现了“活化是手段,利用是目的”的科学理论,使得植根在红色教育活动中的基因血脉得到有效的传承,进而丰富红色土地上的内涵。
3、营造氛围强党性,红色文化润心田
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是红色文化在乡村中传承的基石。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镇党支部通过建设红色文化广场、长廊等设施,结合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红色旅游线路,使红色文化成为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这正是红色文化让党建真正“活”起来的生动体现。
(二)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1.培育产业强根基,红色文化促振兴
红色文化产业的培育,为乡村经济增添了新的增长点。党建赋能的意蕴还体现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上。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镇党支部通过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建立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红色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提供了平台,促进了红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实践体现了党建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也符合“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的科学理论。
2.红旅产业绿映红,多元经济兴乡村
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体验。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中复村党支部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不负“红军长征第一村”的青山环抱,推出红色研学、观光旅游等新型项目同时,建起了百亩百香果基地、百亩蔬菜基地等特色农业,满足了游客对红色文化与绿色景观的多元需求。
3.融合文旅添活力,党建引领路更宽
红色旅游产业的兴起,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者聂耳的母校所在地,昆明市五华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公园内现有的“翠湖爱国主义教育阵地”“翠湖·讲武堂”4A级景区等资源优势,以“翠湖党建示范圈”建设为统领,将“红色文创”融入教育宣传阵地建设,实现了文化教育与旅游创意的双赢。
(三)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1.培训活动育红心,红色理论育英才
红色文化教育培训是提升乡村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党组织据此因地制宜开展“5+N”党员活动日,今年共举办红色文化培训班、主题宣讲会、讲座等活动230余场,以此提高党员干部和村民的红色文化素养,同时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乡村教育体系,做到红色理论武装乡村人才。
2.红色驿站树新风,红色精神励人心
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有1497个专为基层党员打造配备学习“大礼包”的站点——“红驿站”。该驿站由该县党组织为帮助基层党员“学党史、悟思想”而创立,通过“党员中心户”带领党员开展集中学习,此举树立的学习新风尚,发挥着党员同志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鼓舞了当地村民传承红色精神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3.培养传人承遗志,红色文化绽光芒
红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是红色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党组织采取“四个一批”方式,构建“党校专职教师+知名学者教授+本土红色专家”的优质师资体系,组建160人的红色讲师团,确保红色文化在乡村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三、结论
展望未来,各地乡村在党建引领下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红色产业链条、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等措施,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而有着更深厚文化底蕴的革命老村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的新路径,进一步让“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深度融合,使红色资源活化在推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更加美好。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