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徐闻县委宣传部 魏城钦
摘 要 本文以广东省高州市南湖塘社区“年例”民俗活动为例,发现在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年例”民俗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在形式、内容和意义上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创新,展现了“年例”的活力,但“年例”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依旧面临着挑战,需要更多人关注和研究粤西“年例”文化,共同推动这一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与创新。
关键词 粤西民俗;年例;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粤西“年例”是一种广东省西部的茂名、湛江、阳江等地独有的,各村在每年春节后特定日期以游神、摆醮(祭祀)为核心活动,并同时开展群体性宴客和唱戏、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节目表演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亦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年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可能是与民间的信仰活动有关,以祈福禳灾为核心主题,融合了驱傩、元宵节祝祭、民间冼夫人信仰等发展成为的节日。“年例”的形成和发展演变体现了粤西乡村地区民间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本文以高州市南湖塘社“年例”为例,探索“年例”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情况,力求能为其他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一、粤西“年例”民俗文化简述
关于“年例”民俗文化的起源,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研究假设,但都没有充足的史料作为一锤定音的佐证。一般认为,“年例”民俗文化由来已久,是以祭祀文化为核心,在历史上北方人民南迁带来的文化与原有本地土著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粤西各地的“年例”日互不相同,时间跨度从正月初二起将近两个月。“年例”期间,村民会设宴邀请亲友,摆醮祭神,游神驱邪,观赏粤剧、飘色、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表演。以南湖塘社区为例,南湖塘社区位于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潘州街道,其举办时间为农历二月十七日,“年例”活动主要部分包括摆醮、食“年例”、看“年例”等。
“摆醮”是一种敬神祭祀的仪式,各家各户将鸡、猪、鱼等按照一定的讲究准备好,作为贡品摆放到自家门口或庙规定的各醮点供菩萨和诸神享用,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亦燃放鞭炮。
“食“年例””顾名思义,即宴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吃饭,主人家会尽力令各位客人在宴请中放开了吃、吃得开心。
“看“年例””是指观看“年例”活动中的各项文化表演节目。在“年例”活动中,有游神、粤剧、木偶戏等必备节目,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亦有电影、音乐会、体育比赛等新型节目加入到“年例”举办期间文化表演节目清单中。以2023年南湖塘“年例”为例,除了粤剧之外,还包括电影、歌舞、舞狮、武术、飘色巡游、各种乐器巡游等节目。
“年例”体现了粤西人热情好客、豪爽大方、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也促进了宗族认同、人际交往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二、粤西“年例”文化的创新点
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年例”文化也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变化,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变化。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游神、宴席、粤剧,并在传承发展中加入了歌舞、舞狮、舞龙、武术、飘色巡游等新元素。
粤西“年例”文化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创新。传统的“年例”活动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伴随着各种民俗表演和宴客。这种形式虽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费用高昂、时间冗长、场地受限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进行形式上的创新,如南湖塘社区将粤剧表演场地设置在庙边剧场、聚福球场、桂圆西路榕木头(类似小公园)等公共场所,增加了“年例”活动的开放性和参与性;将游神活动从几天缩短到两天,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将“年例”活动与旅游、文化、体育等现代活动相融合,增加了“年例”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二)内容上的创新。传统的“年例”活动主要是以祭祀为核心,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和感恩,以及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美好愿望的祈求。这种内容虽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缺乏科学性、理性性和现实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南湖塘社区尝试进行内容上的创新,如将“年例”活动从单纯的祭祀转变为多元的文化展示,展示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成果;将“年例”活动从单向的祈求转变为双向的交流,如2023年“年例”活动中联动开展潮汕英歌舞演出,增加对外界的了解和沟通,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将“年例”活动从抽象的愿望转变为具体的行动,增加对社会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等方面的关注和参与。
(三)意义上的创新。传统的“年例”活动主要是以维护地方秩序和团结为目的,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依赖和维护。这种意义虽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缺乏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地方开始尝试进行意义上的创新,如将“年例”活动从维护地方秩序和团结转变为推动地方发展和进步,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身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改善和优化。这种改善和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改善和优化,比如利用“年例”活动促进地方经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发展,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和福利,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精神上的改善和优化,比如利用“年例”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历史、民俗等特色,增强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提高当地人民的精神境界和素养。
三、粤西“年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民俗文化,它不仅反映了粤西人民的历史、风俗、信仰、生活等方面的特点,也体现了粤西人民的精神、情感、价值、理想等方面的追求。
(一)历史价值。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它源于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和感恩,经过历代人民的创造和传承,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丰富的仪式、表演、美食、艺术等内容。粤西“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社会价值。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具有强烈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的民俗文化,它通过祭祀、游行、宴请、娱乐等活动,增进了村民之间以及亲友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对地方秩序维护、社会氛围稳定、邻里团结有正面影响,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粤西“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是粤西地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粤西地区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三)文化价值。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俗文化,位于粤、桂、琼三省交汇处的地理位置让它保留了粤西及周边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融合了冼夫人文化、潘茂名文化、诸神信仰、祖宗崇拜等多元文化元素,展示了粤西地区独特而多彩的民俗艺术和民间智慧。粤西“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性的重要体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重要平台、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
(四)教育价值。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教育意义和教育作用的民俗文化,它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传达了对神灵和先人的敬畏和感恩,对自然和社会的尊重和奉献,对生活和未来的热爱和向往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粤西“年例”文化是粤西地区公民素质和公民意识的重要培养,是粤西地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粤西地区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粤西“年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粤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体现了粤西人民对神灵、祖先、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展示了粤西人民的热情好客、豪爽大方、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是粤西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资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粤西“年例”文化面临着失传、异化、弱化等危机,急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本文认为,在传承和发展粤西“年例”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原真性,突出特色性。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在历史发展中有机生长不断变迁的民俗文化,它反映了粤西人民对自然、神灵、祖先、生活等方面的崇拜、感恩、尊重、热爱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适应时代需求和审美趣味,但是在变革中不能忘记传统,在创新中不能失去守正。
因此,发展和传承“年例”文化应该坚持传统,弘扬精神,保持“年例”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保护和传承“年例”文化工作中坚持原真性,突出特色性。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制定“年例”文化的标准规范,防止“年例”文化的乱象滋生;加强登记记录,通过开展田野调查,深入挖掘“年例”文化的历史渊源、内容形式、表现手法等,完善包括影音、文字、海报等在内的“年例”文化档案资料;通过建立“年例”文化的评价体系,开展监督评估,实施保护项目,重点保护“年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稀缺性、危急性的项目,激励“年例”文化的优秀实践;通过加强展示传播引导,充分展现“年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样风貌,培养民众对“年例”文化的认同感、尊重感和继承感。
(二)因地制宜,发挥主体作用。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俗文化,它反映了粤西地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习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粤西本土人民是“年例”文化的主要参与者、继承者和推动者。因此,发展和传承“年例”文化应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各地区、各民族、各信仰、各习俗在“年例”文化中的独特贡献和创造力,尊重民意,充分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交流互鉴,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各信仰、各习俗在“年例”文化中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通过开展创新发展,推动各地区、各民族、各信仰、各习俗在“年例”文化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提供支持政策,鼓励民众参与“年例”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创新和推广。
(三)顺应时代,注重活力。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民俗文化,它不仅能够反映粤西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也能够展现粤西人民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因此,保护和传承“年例”文化应该顺应时代,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使“年例”文化既保留其本质特征又富于时代的活力和魅力,活力,是指“年例”文化能够适应社会变化,满足人民需求,展现出生机和动力;魅力,是指“年例”文化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赢得人们的喜爱,展现出独特和优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媒体手段,提升“年例”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年例”文化的内容、形式、流程等进行数字化记录、存储、展示和传播;深化挖掘“年例”文化的品牌内涵,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对“年例”文化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年例”文化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品牌形象;在后疫情时代,通过开展产业发展,利用旅游、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对“年例”文化进行资源开发和价值转化,打造“年例”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结语
粤西“年例”文化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现象,它蕴含了粤西人民对神灵、祖先、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体现了粤西人民的热情好客、豪爽大方、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下,粤西“年例”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急需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从粤西“年例”文化的发展前景和建议入手,提出了坚持传统、弘扬精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顺应时代、注重活力等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旨在为粤西“年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当然,本文所提出的建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实践检验,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粤西“年例”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这一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郑苏文.广东“年例”考源兼论其文化史意义[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143-149.
[2]刘勤余,柳娟.传统“年例”与农民闲暇生活——基于粤西庵里村调查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66-70.
[3]冼周.粤西年例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冼夫人崇拜的相关性[J].新余学院学报,2016(4):40-43.
[4]周大鸣,潘争艳.年例仪式与社会功能——以粤西电白县潭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5-9.
[5]蒋明智,吕东玉.乡村社会的人情盛会——以粤西高州的“年例”为例[J].民俗研究,2008(3): 84-99.
[6]朱丽求.以茂名为代表的粤西年例民俗文化现状考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012):74-77.
[7]罗远玲.乡土传统的文化符号意义重构——以粤西年例习俗为例[J].文化遗产,2015(3): 128-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