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超颖 唐少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强调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地方特色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其作为乡村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宝贵的发展资源,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价值认同。然而,在现代化与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少优秀乡村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传播乏力、与经济融合度不高等挑战。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普及,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实现数字化转化、存储、传播与再创造,不仅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更是使其“活”起来、“火”起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
茂名市实施的“百墟千村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打造“六大样板墟”:疍家墟、油城墟、沉香墟、窦州墟、高凉墟、橘州墟,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晏镜疍家墟作为该计划的首个开墟项目,汇聚了疍家文化、俚族文化、冼夫人文化、渔商文化等多元地方特色文化,在实体建设上已取得显著成效,如带动旅游收入、促进村民就业、改善村容村貌等。但同时也面临着现实挑战: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乏力、文化宣传力度有限、现代传媒手段应用不深、文创产品创新性不强等。在此背景下,“云趁墟”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正是应对挑战、顺应数字化趋势的创新之举,为探索地方特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模式。
“云趁墟”并非简单地将线下集市搬至线上,做成一个电商平台,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如小程序、VR、社交媒体等,构建一个集文化展示、深度体验、互动传播与线下导引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空间。“云”代表数字化、网络化的媒介形态,强调其超越时空的便捷性与连接能力;“趁墟”则保留了传统乡村集市中“赶集”的核心内涵——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文化的相遇与互动。因此,“云趁墟”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新激活和演绎传统“墟市”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功能,目标是打造一个虚实融合、持续运营的文化传播新场域。
以晏镜疍家墟为例,搭建“云趁墟”平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系统推进:
一是云创维度空间,打造沉浸式云游特色墟体验。云创维度空间采用“平面+立体”融合技术,对疍家墟真实场景进行数字化建模,构建虚拟维度场景。通过线上平台电子地图,以特色画风呈现疍家墟地标:一方面,疍家墟总览图采用立体建模形式,游客可通过滑动屏幕全景浏览疍家墟整体构造;另一方面,将各特色店铺、景点转化为多维模块,既展现整体布局,又以建模形式突出单个商铺亮点,实现“地图导航+景点商铺宣传”双重功能。通过数字化技术,既能充分彰显疍家墟的独特魅力,让游客深度体验其文化、风情与特色,又能有效传播疍家墟特色文化,吸引更多潜在游客实地探访。
二是云绘美食元素,塑造特色美食文化品牌。在“云趁墟”平台搭建美食专题板块,系统整合并上传美食相关信息,具体包括美食高清图片、制作流程、工艺特色、当地群众评价等核心内容。重点挖掘民间大厨、美食传承人及老字号品牌资源,通过视频形式记录其精益求精的制作过程、独特技艺及背后的文化故事,以专业摄影凸显美食视觉吸引力,以故事化视频赋予美食文化内涵,强化美食店铺的话题性与流量价值,进而推动当地美食文化传播,拓宽“墟”文化品牌辐射范围,提升疍家墟美食知名度。
三是云传新兴工艺品,构建墟色新“潮”印象。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针对疍家墟传承百年的纯手工皮鞋产业,“云趁墟”平台为其设立专属窗口,系统介绍手工皮鞋制作流程,让用户直观感受手工艺术魅力与工匠精神。同时开设互动区,用户可在此参与设计讨论,提出个性化产品需求,通过平台对接当地商家实现需求传递与产品定制,从而赋予手工艺品独特的价值。此外,还能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创造的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深化他们对地方特色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文化传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创"的转变,该模式能更好地激发传统工艺的当代活力,促进文化旅游特色工艺品产业的发展。
四是云展特色街景,营造全民“打卡”氛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打卡分享”已成为主流方式,但传统的景区打卡,如简单拍照、排队手签等形式存在体验短板。“云趁墟”平台推广电子盖章打卡新模式,游客可在线上分享照片至社交媒体,同步获取景区专属纪念照片及电子徽章,不仅节省了排队时间,优化打卡体验,并且更有利于纪念照片和纪念品的保存。同时,不同游客上传的多元打卡内容,可帮助“云游客”从多视角了解疍家墟真实街景与美食特色,既丰富“云趁墟”体验维度,又能提升疍家墟曝光度,吸引更多潜在游客进行实地打卡,形成“游客间相互推荐、共同探讨”的良性互动生态。
五是云集特色文化资讯,弘扬文化风采。塘霞晏镜地区兼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疍家墟不仅拥有晏镜岭、中国第一滩等自然景观,更承载着渔文化、冼夫人文化、墟文化等丰富人文资源。为推动疍家墟特色文化广泛传播,“云趁墟”平台将聚焦文化资源深度挖掘,通过专题文章、人物访谈、活动全程记录等形式,深度解读疍家墟特色文化内涵,及时更新墟市动态,将“云趁墟”平台打造成为一个持续更新的“文化数据库”,既服务于游客的文化认知需求,也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保存了珍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加强平台与用户的互动,收集用户反馈与建议,不断优化内容,使其成为弘扬地方文化风采、增强本土文化自信的线上主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地方特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激活乡村文化生命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云趁墟”平台以茂名晏镜疍家墟为样本,探索了一个虚实结合、持续运营的文化传播新模式,在此基础上灵活调整、因地制宜地推广至茂名六大样板墟,形成“六墟联动、各美其美”的数字化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小屏幕联动大乡村,全面激活茂名地域文化的整体活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系“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项目《云上趁墟——线上趁墟携茂名墟文化共助乡村振兴新格局发展》(项目编号:pdjh2024 b26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仁娟
初审:温 国
终审: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