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新
在粤西的群山深处——信宜市思贺镇木瓜葵垌村的后背山沟里,静立着一棵九百多岁的鸡毛松。低洼的山谷常年雾气缭绕,四周的山峰像沉默的老人,将这棵古树轻轻揽在怀中。它粗壮的树干撑起一片浓荫,枝叶间漏下的阳光斑斑点点,洒在长满苔藓的地面上,仿佛时光在这里走得格外慢。
初遇这棵古树是在五年前的深秋。那时我只顾惊叹它的高大,未曾细品它的沧桑。今年五一假期,应朋友之约,我再次踏上了木瓜葵垌村的寻幽之路。
站在树下,我细细打量这棵古老的鸡毛松:它三十多米高的身躯像一根顶天立地的柱子,树干粗壮,要五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围拢。树皮裂成暗褐色的鳞片,像披着古老的盔甲。九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在树身上刻下深深的沟痕,苔藓爬满褶皱,像是给沧桑披了一层柔软的绿毯。树冠伸展得很宽,冠幅达三十米。鸡毛状的叶子密密匝匝,风一吹,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事。
然而,这棵古树的价值远不止于它的自然之美。对于葵垌村的村民来说,它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守护者,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关于它的来历,听村里的老人说,早在明朝末年,曾家的祖先迁到这里时,它就已经立在山沟里了。相传绍圣四年(1097年)夏初,被贬海南儋州的苏轼途经信宜思贺,曾在这棵树下停留歇息,为树培土浇灌,并留下了“鸡毛松下听风雨,岁月悠悠待客来”的诗句。
曾家先祖到来之后,在这树下搭起第一间茅屋,开垦出第一块田地。自此,村里人便视这棵树为“神木”,它是村民的守护神,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在它的庇佑下,几百年来,葵垌村风调雨顺,没有什么大灾大难。它见证了村中曾、杨、谢、欧等家族的和谐相处与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见证了村民生活从茅草屋到泥砖房再到楼房,从羊肠小道到机耕路再到硬底化水泥路,从木薯稀粥到一日三餐荤素俱全的巨大变迁。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一直以来,村民对鸡毛松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有不少人想高价购买此树,都被村民一口拒绝了。大家说:“这树是老祖宗留下的根,卖了它,村子就会失了魂。”
鸡毛松本就稀少,古老的更是稀少。葵垌村的鸡毛松能够安然立在山野九百多年,成为最珍贵的风景,与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合力守护分不开。村民们对古树爱护有加,从未有人动过砍伐的念头,这种自觉的保护意识使得古树历经风霜,至今仍长势旺盛。
这棵古树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古树,树旁的铁牌、监控设备以及政府与村民共建的古树广场、绿道和观树平台,都彰显着人们对它的珍视。
在古树广场旁,距离大树几十米处有一口露天的水井,井水长年清澈见底,即便暴雨也不会浑浊,且冬暖夏凉。这是古树涵养水源的结果。
古树是村民的乡愁,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人们离家外出时,总会回头看看大树。从外面回来的第一件事,肯定也是望一望大树。这样,无论走多久,走多远,大家的心里都很踏实。
尽管现代建筑逐渐林立,葵垌人依然牢牢守护着这棵树。它是岁月的守望者,是村民心中不灭的乡愁。它见证了思贺镇环境保护的成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村民们深知,大树在,水土便不会流失;大树在,人心就定了几分。
编辑:葛伟宇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