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柯巨泰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从无到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伟大的毛泽东……”每当我深情地唱这首歌的时候,那次野营拉练到里仁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1974年9月,为落实毛主席关于“野营训练好”的指示,我师进行了一次师和三个团机关及直属分队的野营拉练,按照上级的要求是:“拉得出,走得动,住得下,藏得住,打得赢”。地点在湘赣边的湖南浏阳县。我们离开军营,全副武装到野外练习长途行军、急行军、奔袭演习等项目,脚底磨起了水泡,挑破水泡,第二天继续行军。期间,我们还身背米袋途中休息埋锅做饭。宿营尽量不扰民,住群众的闲屋厅堂空房,地上铺一层稻草当床,解开背包睡通铺,第二天起床后捆好稻草,打扫好卫生才离开。休息时间帮还群众挑水、打扫卫生和生产劳动。浏阳县是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像当年那样热爱和支持子弟兵,他们扶老携幼,在路边摆放热水瓶、茶桶,给官兵端茶倒水。一路风尘一路歌,自始至终处处洋溢着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一天我们行军来到了浏阳县文家市里仁学校。此校四周大山,林木葱郁,门前一羊肠小道经过,日常用、食品要靠人挑畜驮,但校舍整洁雅致,设备周全,让我感叹湘人崇文尚武之风。我们在里仁学校重温我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光辉历程,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失败后,部队于9月19日会集到文家市,人数从4000多人减至1500余人。面对到哪去,往哪走,红旗能打多久的问题,在里仁学校,身为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为提振士气,用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典故激励部队,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从里仁学校那大门里走出来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不是一间普通的山区小学,这是我军光辉历程初始阶段一个闪光的亮点。四十七年前的1927年9月20日,部队离开文家市向南进发,29日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部队在此进行了改编,由一个师编为一个团,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政治上官兵平等。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据本人在部队的体验,我认为这条是很关键的创造,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在如此艰难困苦条件下不溃散,无往而不胜的重要原因。10月13日离开三湾,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秋收起义的伟大意义:一是打出了一面党旗,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二是闯出了一条新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是走出了一位伟人,毛泽东是人民革命胜利的领导者和引路人。
金秋时节,春华秋实。我在这次野营拉练中学会了草拟《想定》,行军中的队列摆序和间隔,进攻中的主攻和佯攻、兵力兵器的配置、预备队的使用和部队行军作战中的宣传、鼓动、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知识和实施方法。
秋收起义是毛主席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初始阶段的一个重要节点,他老人家也铭记于心,并为此作了一首《西江月·秋收暴动》。
我们要永远铭记毛主席的丰功伟绩,不忘初心,在新时代永远跟党走,在新征程中不断取得伟大胜利。
编辑:李慧敏
初审:温 国
终审:朱武军